《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将于2025年实施 加强监管防止滥用

来源: 小世评选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类生成合成内容(例如AI合成视频、音频、图片等)在网络上层出不穷,丰富了我们的视听体验,但也引发了不少法律与伦理问题。为了有效应对这些问题,保障公众利益和社会的稳定,《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将于2025年9月1日起正式实施。《办法》的出台,将为管理和监督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提供法理依据,也为大众安全上网营造了保障。

标识的定义与作用

《办法》明确指出,生成合成内容的标识,指的是通过文字、声音、图形等方式呈现出来的、用户能够明显感知到的内容标识。这些标识的主要功能是告知用户该内容是由人工智能生成的,以此降低掉入虚假信息陷阱的风险。服务提供者在提供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及虚拟场景等下载、复制和导出功能时,必须在适当的位置增加此类提示标识,从而确保用户在进行互动的过程中,能够全面了解内容的生成背景与真实性。

例如,一个商家在其上提供AI合成的音乐产品时,应在音乐文件的下载链接或播放界面明显位置,添加相关的标识,提醒用户该音乐是由人工智能生成,非人声演唱。这种做法不仅可以保护消费者权益,也有助于提高整个行业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文件元数据的重要性

除了用户可以显性感知的标识外,《办法》还提到在生成合成内容的文件元数据中添加不易被用户察觉的标识。这些文件元数据通常是按照特定编码格式嵌入到文件头部的描述性信息,记录了文件的来源、属性、用途等重要信息。这意味着,尽管用户在直接接触内容时无法看到这些数据,但它们仍然为内容的追溯和监管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通过在元数据中包含有关合成内容的属性信息、服务提供者的名称或编码、内容编号等信息,监管机构可以更高效地识别潜在的侵权行为和不当使用,从而加强对网络内容的监管力度。

打击滥用行为

近年来,互联网上频繁出现的AI合成内容滥用情形,已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例如,AI换脸、AI盗声等技术被不法分子用作制造欺诈和侵犯他人权益的工具。某些商家利用AI合成技术,伪造知名人物的声音,误导消费者进行购买,实质上是侵犯了肖像权、声音权,甚至可能触犯相关的法律法规。一旦企业被发现这样做,轻则赔偿,重则面临刑事责任。

《办法》的实施,正是为了从根源上打击这种滥用行为,维护个人及社会的合法权益。法律专家也提醒公众要时刻保持警惕,不要轻信任何AI生成的音视频内容,以免遭受潜在的财产损失。同时,如果遇到仿冒行为,公众可以采取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权益。

的责任与义务

为了有效执行《办法》,网络也需承担起更大的责任。要提升自身的检测与鉴伪能力,加大对生成合成内容的监管力度,对发布者上传的内容进行严格审核,确保上发布的每一条信息都真实、合法。同时,应建立健全的用户举报机制,鼓励用户对可疑内容进行举报,以便及早发现和处理潜在的违法行为。

《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的实施,将是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监管和治理的一项重要进展。通过明确标识和加强对内容的监管,不仅能够有效保护公众的权益,也将推动整个行业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随着技术的不断演进,如何在享受人工智能带来的便利的同时,构建一个安全、可信的网络环境,任重而道远。

相关阅读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