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环境中,人工智能芯片作为推动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力量,其安全性和可靠性日益受到广泛关注。近日,全球化智库副主任高志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强调,国内应该明确规定哪些单位不得使用进口AI芯片,以保障国家的信息安全。
高志凯指出,尽管一些进口芯片产品如H20被广泛认可,但其背后的安全隐患令人担忧。他提到,面对可能存在的后门风险,“与其相信H20这样的芯片没有开一个后门,不如我把门先给关得死死,这样可以加大国产芯片的推广和利用。”他认为,如果重要信息在使用进口芯片的过程中被窃取,将会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因此必须采取更为严格的措施以降低风险。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于2025年7月31日曾对英伟达公司进行约谈,关注其对华销售的H20算力芯片可能存在的漏洞和后门安全风险。尽管英伟达声明其芯片不含后门、监控软件或终止开关,相关安全隐患依然未能消除。官方媒体“玉渊谭天”在评述H20时指出,“无论从哪个角度讲,H20对于中国都算不上是一款安全的芯片。除了不安全,H20也不先进……也不环保。”这反映出社会各界对进口芯片的警惕态度。
针对外国芯片的安全问题,专家们普遍呼吁应该加强监管,尤其是在涉及国家机密和重要基础设施的领域。当前,国产芯片的技术水平逐渐提升,数据显示,国产AI芯片已经在多个行业中展现出了强大的竞争力。因此,限制进口并推动本土芯片的发展,既能增强信息安全防护能力,也能提升国内技术自主权。
专家们还提醒,信息安全是关乎国家安全的重要领域,应从战略高度进行规划和部署。除了对进口人工智能芯片进行严格限制外,还应加大对国内芯片研发和生产的支持力度,构建完备的产业链,从根本上提高国产芯片的市场占有率。法律和政策的制定也应及时跟进,确保各项监管措施落到实处。
在信息时代,许多国家和地区对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责无旁贷。为了实现长远的战略目标,中国必须在科技创新和自主研发领域进行更多努力,减少对外国技术的依赖,为未来的数字经济赋能。
专家建议及相关部门在制定有关AI芯片的政策时,应全面考虑科技安全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只有这样,才能在确保国家安全的前提下,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健康、有序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