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如何制定有效的全球治理框架来保障其健康、有序地发展,逐渐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近日,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发布的报告《从共识到行动:构建包容普惠的全球人工智能治理体系》,对全球人工智能治理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了未来发展的若干关键建议。
一、全球治理的深刻共识
报告强调,国际社会已就人工智能治理达成了一定的共识,围绕着以人为本的发展、安全和公平三个维度展开。这种共识为全球治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这一共识的形成仅仅是一个起点,因为它是基于一些“最低共同标准”,这使得其执行效果面临诸多挑战。
在发展维度上,国际社会通过联合国国际电信联盟举办的全球峰会,推动了技术基础设施的建设。尽管有积极的政策推动,实际的发展成果却并不均衡,技术发展的差距仍然显著。各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资差异,以及技术应用和创新能力的不平衡,使得一些国家在数字化转型中处于劣势。
二、面临的实际挑战
在公平与安全维度上,虽然联合国通过了一些相关决议并且多个国家积极响应,发布普惠计划与声明,然而实际落实中却依然存在许多问题。报告指出,在“包容普惠”的目标实现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实践落差,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
1. 发展不均衡:一些发达国家在人工智能研发与应用中的优势,使得发展中国家在参与全球竞争时面临困难。
2. 治理代表性不足:目前的治理结构往往由少数发达国家主导,导致许多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被边缘化,缺乏发言权和影响力。
3. 安全投入不足:在安全维度,各方对于人工智能安全的投入和关注仍显不足,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亟需系统性解决。
随着技术发展和治理实施的不断推进,报告还指出了几个结构性障碍,包括技术与治理速率的不匹配、地缘政治与技术治理之间的冲突,以及各国在治理能力上的不对称,使得宏观治理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未来建设的道路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报告提出了一系列建设性的建议,具体包括:
1. 坚守以人为中心的治理理念: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确保技术进步能够真正服务于全人类的福祉,而不是少数特权群体的利益。
2. 构建敏捷的治理框架:在快速变化的技术环境中,需要建立灵活、高效的治理机制,以便及时应对技术发展带来的新挑战,避免治理滞后。
3. 建立合作安全区与包容协作网络:通过国际合作,促使各国共享数据与经验,增强互信与合作,建立起一个安全的合作框架,以促进技术安全、发展和应用的交流。
4. 推进全球治理能力建设:各国应加强在人工智能治理方面的能力建设,通过多边合作机制,共同提升各国在技术治理、法规制定等方面的能力与水平。
四、
《从共识到行动:构建包容普惠的全球人工智能治理体系》报告不仅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同时也为各国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建议。面对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实现“包容普惠”的治理目标,只有通过全球范围内的协作与共建,才能确保这一高新技术惠及全人类,让人工智能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促进社会的公平与安全。
通过共同努力,未来的全球人工智能治理体系有望更加健全,能够有效应对各种复杂的挑战,实现技术与人文的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