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正式发布了《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旨在通过一系列系统性的政策措施,推动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及其深度融合各行各业,进一步提升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同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详细解读了这一重大政策出台的背景、意义及主要内容。
关于《意见》的出台背景,发改委人士指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其应用已经从起步探索阶段向实际赋能阶段迈进,正在深刻改变经济和社会的运行方式。国家已发现,人工智能能够有效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成为推动产业降本增效、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工具。当前,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需求已达历史高峰,而新型智能产品如智能汽车、智能家居等,也在多个领域加速涌现,显示出丰富的应用前景。
当前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包括对人工智能作用的认识不一致、供需对接不足及应用实施的“一公里”问题等。因此,国家亟需通过《意见》加强战略引导,深化对人工智能影响的认识,同时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与实际应用的紧密对接,以保障对高质量发展的持续推动。
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具有多重重大意义。从技术发展层面来看,实施此行动将有助于更好地适应和掌握人工智能技术的演进规律。科技创新与实际应用相辅相成,能够推动技术进步与应用需求之间的双向互动,帮助我国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人工智能发展路径。同时,通过完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和伦理规章,为人工智能的安全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从国内实践角度,实施“人工智能+”行动也有助于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国拥有丰富的数据资源、完备的产业体系和广泛的应用场景,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些独特优势,推动各行业的深度融合与传统产业的创新升级。同时,积极培养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促进需求增长和动能转化,吸引外资,最终实现经济高质量增长,让更多人民共享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红利。
在全球视野下,实施“人工智能+”行动还有助于构建更深层次的国际合作。通过将人工智能视为造福人类的国际公共产品,中国将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推动技术普及及成果共享,促进全球人工智能治理的完善,进一步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帮助各国共同分享技术进步所带来的机遇。
《意见》的主要内容围绕行业需求与基础能力的双重推进,提出了六大行动方针,涵盖科学技术、产业发展、消费提升、民生福祉、治理能力及全球合作六个重点领域。同时,《意见》还强调了八大支撑措施,以保障“人工智能+”行动的顺利实施。这些措施包括加强在模型、数据、算力、应用、开源、人才、政策法规及安全等方面的布局,建立健全人工智能的基础支撑体系。
《意见》还有几个显著特点。一是针对企业的实际需求,明确政策方向,建立动态的多元协同治理体系,以应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安全风险与就业冲击等挑战。二是增强市场信心,内外并举,培育全要素智能化发展的新模式,构建可持续的人工智能能力建设开放生态。三是为了保证政策的可感可及,通过广泛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确保科研工作者、企业和等多方共同参与。四是注重务实管用,针对现存问题,提出针对性的系列举措。
值得一提的是,《意见》特意布局建设了一批国家人工智能应用中试基地。这些基地将作为加速人工智能应用规模化及标准化的重要,通过吸纳各类行业资源,推动人工智能在制造、医疗、交通等重点领域的应用,孵化新兴企业,丰富技术创新生态。
展望未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推动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细化落实举措,明确阶段性重点工作,优先挑选具有高价值潜力的应用场景。同时,将优化相关法律法规,营造良好的社会应用环境,推动智能化发展的全要素智能化转型,以及强化安全风险的防范机制,以确保人工智能的持续健康发展。
通过《意见》的实施,中国将不断推动人工智能与各行业的深度融合,塑造新的生产力,推动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迈向新的高峰,让更多的人民共享智能科技进步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