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颇具戏剧性的转折正是商业巨头孙正义的标志性特征。炎炎烈日下的2023年6月,正值孙正义的股东大会,有些话却道出了不同寻常的情感:悲伤和羞愧。在过去的几年里,他连续遭遇投资滑铁卢,财富帝国在面临重压的情况下显得愈加脆弱。66岁的孙正义,选择在抛出这样的问题:“作为一名商人的剩余时间应该如何度过?”仿佛这是他内心的迷茫与无奈。
在两年后的2025年8月,故事却出乎意料地迎来了高潮。美国俄亥俄州,一座承载着“美国复兴”的电动车工厂,被一位仅在市场上注册了12天的买家“Crescent Dune LLC”以3.75亿美元的价格收入囊中。而这个买家,正是孙正义。他的这一举动宣告着他并未准备退出,反而是在为另一个庞大的计划“星际之门”拉开序幕。
在过去两年里,孙正义的轨迹从自我反思到豪赌的转变,究竟发生了什么?他对未来的规划是喧嚣的AI世界,还是再度倾家荡产的冒险?这似乎成了所有人关注的焦点。
作为软银掌舵人的孙正义,不止一次提及“人工超级智能”(ASI)的崛起。他坚信,2035年的科技将超乎所有人的想象,而软银必须成为这个新时代的“头号商”。在股东大会上,他回忆起17岁时偶然看到芯片的念头,认为未来的技术必将超越人类的智力。他谨慎地设计了一张气势恢宏的蓝图:通过“星际之门”计划在美国建设一个轰动全球的数据中心网络,支撑起整个AI生态。
在2025年1月,总统特朗普宣布相关计划时,孙正义就陪伴在旁,承诺将巨额投资及数万的就业机会注入美国。收购富士康的工厂,意味着他的计划正式进入执行阶段。
这一切的背后是一场巨大的豪赌。虽然孙正义对芯片市场的持续投资保持乐观,但彼时最大的威胁是英伟达。2019年,软银选择清仓英伟达的股份,无人料想错失的却是未来千亿市值的可能。在AI浪潮面前,孙正义的“一注成名”,似乎是他重回巅峰的雄心勃勃,背后却是他对英伟达的无法释怀。
进入2024年,孙正义遭遇重创的种子在股市的暴风雨中不断蔓延。WeWork、Uber等项目遭遇接连爆雷,随之而来的便是软银的巨额亏损。他对商业模式和投资逻辑的追求似乎看似不再成立。他开始思索起自己多年来自信的投资方法论——通过资本的大举介入,放大潜力公司的成长,然而直接推动“疯子”的出现,似乎也在无形中导致了多重风险的积聚。
即使面对失败的阴影,孙正义在追求人工智能世界的步伐上并未停歇。他在AI的战场上集结了多个合作伙伴,包括OpenAI和甲骨文,进行了一场激烈的合作游戏。这一切看似润滑,然而裂痕也悄然浮出水面。尤其是OpenAI选择绕过软银,独自与甲骨文签署数据协议,这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在这场高风险对局中,彼此间都在为自身的利益留有后路。
而今,在67岁的孙正义迎接着AI的挑战,他依然坚持着自己的信念,希望通过“星际之门”计划挽回过往的荣耀。他坚信,唯有在快速发展的AI领域中占据一席之地,才能证明自己的价值。面临的挑战与竞争显得愈发严峻:有科技巨头的压迫、庞大的资金需求,甚至还得应对来自市场不确定性的质疑。
孙正义其人,其信念已然成为备受争议的焦点。这位曾经的商业奇才,面临的已然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转型,而是一次悬而未决的决定。他希望从之前的反思中找到重归巅峰的机会,但这是一场赌上自身声望与未来的豪赌。
正如他自己所言,成功总是一条充满荆棘的道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星际之门”是否能真正打开通往未来的钥匙,也是市场即将揭晓的悬念。但孙正义这位商界传奇,注定不会轻易就此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