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在上海隆重举行,汇聚了来自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多位嘉宾,围绕“智能时代同球共济”的主题展开深入讨论。大会展示的盛况引人注目,首次突破了7万平方米的展览面积,吸引了800多家企业参展,其中50%的参展企业为创新型企业,展出前沿科技产品超过3000项,充分展示了全球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与应用。
与会嘉宾在多个圆桌论坛中共同探讨了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推动科学发现以及技术转化。许多讨论涉及材料科学、药物研发及气候变化预测等领域的人工智能应用案例。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计算机科学名誉教授杰弗里·辛顿,作为深度学习领域的先锋,回顾了过去60年人工智能的发展。他指出,未来人类面临的挑战是实现人工智能的高度智能化同时又能有效服务人类,这一目标需要全球的通力合作。他强调,在医疗、教育及气候变化等领域,人工智能的作用愈发重要,各国应共享相应的研究成果以保持人工智能的良性发展。
联合国副秘书长奇利齐·马瓦拉在会上提到,全球合作与跨学科协作对推动人工智能促进公平、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他呼吁通过有效的国际合作,加强经济增长,并确保人工智能发展的成果惠及全球。
大会还提出了“通专融合”的新思维,中国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周伯文强调,未来的人工智能技术应具备专业深度和泛化广度,将大模型的发展转变为科学发现的“引擎”。如西门子全球执行副总裁肖松所言,中国在拥有丰富的工业场景和优秀的人才的同时,也是人工智能创新技术的良好孵化地。复旦大学教授漆远的观点也反映了与会者的一致共识:开放是推动创新的源动力。
中方在大会期间再次倡议成立世界人工智能合作组织,预计总部将设在上海。这一举措不仅体现了中国在推动多边主义与全球治理方面的承诺,也展示了对全球南方国家的关怀,旨在弥合数字与智能的鸿沟,推动人工智能朝向善良与普惠的方向发展。与会嘉宾认为,这一行动为全球智能合作注入了新的生机。
在会议期间,《人工智能全球治理行动计划》也正式发布,文件吸收了各国在人工智能治理方面的优秀实践经验,旨在促进发展与应用的同时确保安全可控。文件强调尊重国家主权与公平普惠的重要性,尤其在应对能源与环境挑战上呼吁国际合作与协同治理,以实现国际社会在人工智能治理方面的共识转化为行动。
大会的另一重点是探讨普惠共享的问题与跨国合作的必要性。作为非洲数学联盟研究与创新委员会主席,阿卜顿·阿坦加纳强调,人工智能大幅度提升了非洲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他希望借助人工智能进一步解决非洲的粮食安全、教育和医疗等问题。同时,中国气象局也在大会上发布了全民早期预警中国方案“妈祖(MAZU)”并向吉布提及蒙古国捐赠了“MAZU—Urban”城市多灾种早期预警智能体。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绍洛对此表示赞赏,指出这种主导、部门联动与社会参与的模式值得其他国家借鉴。
与会者还广泛关注到人工智能的安全治理问题,呼吁各国加强跨学科的合作,以应对系统性安全风险。牛津大学布拉瓦尼克学院创始院长林奈莉指出,单靠行业自我监管难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安全挑战,因此亟需建立合作机制确保安全。周伯文强调,人工智能的安全应被视作发展过程的核心,而非事后的附加条件。
通过成立世界人工智能合作组织与发布《人工智能全球治理行动计划》,中国积极倡导建立具备广泛共识的治理框架,为国际社会提供中国智慧。大会还发布了“全球人工智能治理规则地图2025”,为各国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同时结合发布的《中国人工智能安全全景报告(2025)》,为未来的风险防范指明方向。
从赋能各行各业到与行业共进,人工智能的革新正在重塑人类未来。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有效地汇聚了全球智慧,努力将“智能向善”的理念进一步转化为切实行动。科技不断进步,但其目的始终应该是服务于人类, 朝着更加普惠的方向发展,成为人类共同的财富与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