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举办的第八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众多前瞻性的技术成果和应用案例涌现而出,尤其是基于人工智能的创新展示,生动展现了数字经济的蓬勃生机与活力。与大模型进行对话,生成独特的大师风格画作,与具身智能机器人协同工作,精确识别和抓取复杂零部件,这些领域的进步无不标志着人工智能在推动产业新增长方面的重要角色。
近年来,数字经济作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其发展迅猛且广泛,已经成为重组全球资源要素、重塑经济结构以及重新定义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根据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数字经济规模持续扩大,2022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的增加值已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10%左右,数字消费的新业态和新热点持续涌现。伴随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的不断突破,国内数字产业正在强劲增长,实体经济的数字化转型加速进行,深度融合的趋势显而易见,这为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人工智能被广泛认为是在数字经济中起到核心作用的驱动力。通过为数字经济提供富有创新动能的技术支撑,人工智能加速了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的进程。数字经济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数据资源和应用场景,促进了双方的相互依赖和协同推进。在这一背景下,国产人工智能取得了显著进展。2022年全球新公开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专利中,中国的占比高达61.5%,体现了我国在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先地位。大模型技术的不断迭代升级,使得人工智能在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和智能推荐等方面日益成熟,为各行各业的智能化转型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人工智能+”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发展模式,正通过新技术不断催生出新的生产力。工作报告中提到,需强化“人工智能+”的战略实施,以更好地融合数字技术与制造优质市场,推动大模型的应用落地。其核心在于人工智能本身具备的通用技术特性,使其能够有效解决各领域中存在的传统发展瓶颈。通过智能算法和数据分析,人工智能不仅能够优化流程,提高效率,还能引导新模式与新业态的涌现。在这种基础上,我国已经基本形成一个涵盖基础层、框架层、模型层和应用层的完整人工智能产业体系,具备持续优化的生态环境和深入赋能的能力。
人工智能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已成为激活产业新增长的重要途径。目前,许多传统产业仍面临着低效率、创新不足、资源配置不合理等挑战,而人工智能技术能够通过数据驱动、算法进化和算力支持等手段,优化产业结构。从生产端看,人工智能的引入不仅提高了资源的优化配置能力,还能显著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从管理端来看,智能决策系统为企业应对市场变化提供了更快的响应能力;而从服务端的角度,个性化推荐实现了用户体验的提升,有助于企业增强竞争力。更为重要的是,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突破了行业的边界,为新产业形态的诞生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
推动“人工智能+”的进程,也需要在创新与规范之间找到恰当的平衡。数据是人工智能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破除“数据孤岛”,实现高质量数据在更大范围内高效流通固然重要,但同时也不能忽视数据的安全和隐私保护,以避免数据泄露与滥用等诸多潜在问题。人工智能并不是包治百病的万能钥匙,盲目追求算法精度而忽视实体经济的真实需求会导致重复建设和算力浪费等问题,必须保持理性。
站在数字中国建设的新十字路口,人工智能的发展将带来更为丰富的可能性。加快创新的步伐过程中,亦需尊重产业发展的规律,重点聚焦关键领域,以创新突破技术应用的限制;同时,顺应实际需求,实施场景驱动下的融合,以需求为牵引推动创新,让人工智能与产业形成良性互动,从而让技术红利真正转化为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持久动能。这将为构建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新经济体系,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和丰富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