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在江苏省教育厅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正式出台了《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方案》)。面对快速发展的人工智能技术,江苏省计划通过系统性改革,将教育从“应用赋能”阶段进一步提升至“战略重构”层面,打造涵盖全学段的“AI+教育”新生态,努力在2027年前形成具有江苏特色的一流实践模式。
《方案》的发布标志着江苏省在国家战略导向下积极寻求变革的决心。自2024年教育部启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行动”以来,全国范围内已有184个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被纳入国家布局。此次《方案》明确了“贯彻国家部署、应对教育变革、构建数智生态”的三大实施定位,体现了江苏在教育领域中的主动作为。
在教育体系的变化中,人工智能(AI)正逐步重塑教育的各个环节。从课程内容到教学组织形态,从资源配置到管理评价模式,人工智能为教育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杨树兵指出,作为教育大省,江苏理应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改革中发挥示范作用,推动内涵建设提档升级,履行“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使命。
“人工智能的普及使得个性化学习与精准化教学成为可能,这的确促使育人理念从单纯以知识为导向转变为以能力为首要。”杨树兵表示,《方案》旨在推动各级教育的课程体系、教材内容和教学体系进行智能化升级,全面融合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助学、助教、助研、助管、助国际交流等多方面的全覆盖。
《方案》为不同教育阶段制定了差异化的赋能路径:
1. 基础教育阶段:江苏省将率先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人工智能通识教育,以推动中小学的人工智能教育新样态。教育厅计划启动编制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指导意见,并将人工智能教育逐步纳入地方课程。同时,将充分发挥教育部的“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省级人工智能实验区域和实验学校的示范引领作用,并为农村学校和特殊教育实施“AI教育普惠计划”,确保基础教育的高质量与均衡发展。
2. 职业教育阶段:江苏省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职业院校的办学能力,推动产教融合和协同育人模式的转型。在这一过程中,高校需聚焦江苏产业体系,建立人工智能领域的高水平实践基地和产业学院,推动“岗位能力+人工智能能力”模块化课程的开发,实施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3. 高等教育阶段:江苏省将致力于建设“人工智能+”学科集群,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高校将在依托优势学科和重点专业的基础上,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建立一流的人工智能相关学科和品牌专业集群。同时,江苏省计划通过省级人工智能学院和未来技术学院等,推进“人工智能+其他专业”的双学士学位项目,创造丰富的育人场景和优质的课程资源,致力于培养创新型和技术型人才。
《方案》不仅涵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还涉及教育治理、师资建设和资源等多领域,明确了“全学段覆盖、全链条贯通”的改革策略。这一措施旨在以全方位融合的形式,推动教育与技术的深度结合,避免仅在单一领域的突破,以形成全面的协同效应。
同时,《方案》对每项任务设立了明确的时间表和责任分配。南京市教育局官员潘东标宣布,到2027年,南京市计划在所有中小学开设人工智能课程。南京市还建立了专门的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研究中心,汇聚高校、基础教育及人工智能行业的专家,统筹推进全市的人工智能教育。南京市还将打造高水平智慧校园,推进“人工智能+教育”新生态的建设。
在江南大学等高校,人工智能教育同样取得了显著进展。学校自主研发的“智鼋学堂”,为学生提供24小时在线AI助教服务,支持个性化学习路径的生成。江南大学还强化了“人工智能+”课程体系的建设,开展了一系列针对学生的人工智能素养测评,并为表现优秀的学生颁发相关证书。
展望未来,江苏省教育厅表示将继续加强行动实施力度,建设省级人工智能实验区和实验学校,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全面应用。教育厅相关负责人强调,江苏省将充分支持人工智能相关项目的建设,推进与全国高校的资源共享与经验交流,为未来人才培养和教育模式转型打下良好基础。通过这一系列措施,江苏省奋力谱写以AI赋能的教育新篇章,力求在人工智能时代提升教育质量与水平,实现教育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