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企业盈利困境加剧,云从科技等“AI四小龙”集体裁员迎挑战

来源: 小世评选

自从OpenAI引领的AI时代到来以来,全球范围内的AI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吸引了大量投资者的关注与投资。随着行业的快速发展,许多AI公司面临严峻的盈利困境,亟需适应这一变化。以云从科技为代表的“AI四小龙”在这一大环境下,遭遇了大规模裁员与高管降薪的挑战,难以抵挡行业寒潮。

根据云从科技近期发布的财报显示,其2024年营收为3.98亿元,同比下降了36.69%。同时,归母净利润亏损高达6.96亿元,亏损幅度同比增加了8.12%。在这样的业绩背景下,云从科技的员工总数迅速从2023年的801人减少至453人,核心研发团队的人员更是减少了近一半。这一数据恐怕让不少曾经看好云从科技的投资者感到失望。甚至连云从科技的董事长周曦也因业绩下滑,年薪出现了缩水。

在AI行业的高速发展中,投资机构往往使用广撒网的策略,给予不同企业融资机会。随着市场逐渐趋于理性,投资者开始倾向于选择成长潜力更大的公司进行投资。这一转变使得许多早期投资的企业面临融资困难,无法持续支撑其运营。在这一背景下,云从科技最初预计在2025年实现盈利的目标變得愈加渺茫。

商汤科技、旷视科技、依图科技等同行也未能幸免于此困境。商汤科技自2014年成立以来连续亏损,至2024年其累计亏损已超过546亿元,并计划在下半年裁员超过千人。其他公司也经历了营收不达预期、业务部门纷纷裁撤等情况。即使是现阶段的AI行业领头羊Open其亏损幅度也在不断增加。虽然其通过得到软银及其他机构的持续投资得以维持,但也需要重新考虑其未来的发展战略,甚至放弃了转型为营利性机构的计划。

在高昂的运营成本和竞争加剧的双重压力下,许多AI企业开始削减开支,重点布局研发和市场。以云从科技为例,该公司在2024年裁员后,研发费用也降低了18.27%。如何在这样的现实中找到盈利之路却依然是一个难题。AI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需要深思熟虑地调整商业模式。

随着文心一言等AI大模型的免费使用,市场对于AI企业的盈利能力造成了新的冲击。很多企业纷纷推出免费的AI产品,以便快速吸引用户,这使得整个行业内的盈利模式变得更加复杂。同时,开源大模型的流行使得企业可以依靠开源代码自行部署进一步加剧了竞争。因此,AI企业需要寻找新的获利途径。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许多AI企业开始聚焦于垂直领域的应用,尝试为特定行业的客户提供有针对性的AI解决方案。例如,百川智能转向医疗领域,致力于解决中国医疗资源紧缺的问题,而云从科技则在金融、能源、工业制造等多领域寻找突破口。这种基于特定行业的AI应用,虽然有望为企业创造收益,但也要求企业具备强大的技术背景及丰富的数据支撑。

无论是医疗、教育还是工程等领域,建立一个有效的AI模型都需要丰富的专业数据,数据的缺乏会制约AI模型的效果与发展。AI企业还需解决减少研发投入与满足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存活下来。

从历史经验来看,许多行业的演进都是经历了繁荣后的收缩,AI行业也不例外。尽管目前市场上存在众多企业,但只有少数能够凭借深厚的技术实力和资金实力在竞争中突出重围。以融资和技术为基石的腾讯、阿里巴巴、百度等互联网巨头,凭借他们的资源优势,正不断蚕食传统的AI市场,弱小的AI企业难以抵挡这样的压力,唯有等待时机进行自我调整。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如何应对行业泡沫的破裂、如何应对人才流失、如何实现商业模式的转型,是当前AI企业必须面对的重重挑战。只有通过不断创新和优化,调整业务战略,AI企业才能探索出更合适的发展道路,才能在未来的市场中争取生存与发展。是否能在这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是留给“AI四小龙”们的严峻考验。

相关阅读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