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2年底ChatGPT的发布之后,人工智能(AI)迅速在全球范围内崛起,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这一技术不仅推动了业界的创新与效率,还改变了我们工作和生活的方式。但一些职场人士对这一浪潮产生了深刻的忧虑与抵制。在这些反对的声音中,涉及伦理、环境、个人能力等多个层面,反映出部分职场人对科技进步背景下人类本质的深刻思考。
譬如,位于伦敦的公关公司创始人萨宾·泽特勒(Sabine Zetteler)明确表示,她无法接受AI作为其工作生活的一部分。她提到一则深刻的见解:“为什么我要费心去读一些作者自己都懒得写的东西?”这样的观点直指了AI在内容创作中可能带来的无趣与冷漠。泽特勒质疑AI在日常工作中的用途,包括由AI撰写的电子邮件、机器人编写的新闻报道以及AI创作的音乐。更严重的是,她担忧由于AI的使用而导致的职场裁员现象,这让她感到作为创始人的责任感变得无从承担。尽管她承认AI在某些特定领域(如为视障人士提供帮助)有积极的作用,但她更关注这种技术长期给人类带来的深远影响,认为其“总体而言不利于人类发展”。
同样,佛罗伦斯·阿切里(Florence Achery)作为“瑜珈静修”(Yoga Retreats & More)的创办人,出于对环境的考虑而拒绝使用AI。她指出,AI的数据中心运营需要巨大的能源消耗,这种环保代价是很多人未曾重视的。对于她而言,人工智能的无灵魂属性与她所追求的人际连接在本质上是矛盾的,这使得她对AI愈发避之不及。
而在西雅图的公共事务工作者西耶拉·汉森(Sierra Hansen)看来,AI的广泛使用可能损害每个人的解决问题能力。她认为,人类的思维和判断能力是不可替代的,依赖AI来处理日常决策使得我们渐渐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汉森看来,过度依赖科技只会在无形之中削弱我们的人类本质。因此,她更倾向于保留思考与解决问题的主动权,而非依赖AI工具。
并非每个人都有能力在职场中选择拒绝使用AI。例如行销行业的杰基·亚当斯(Jackie Adams)最初出于环保理由不愿意使用但在同事开始使用AI撰写文案、进行创意构思后,她意识到自己可能面临被淘汰的风险。在面对不断降低预算的情况下,亚当斯被迫接纳这一技术,渐渐意识到它对于工作效率的提升。她直言:“这已经不是我能控制的事了”,并接受了AI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帮助提升作品质量的事实。
对比改变心态的人,依然有许多人坚持拒绝人工智能的应用。美国纽约佩斯大学的哲学教授詹姆斯·布鲁索(James Brusseau)认为,彻底退出人工智能应用的时机已经错过。他指出,人类在决策过程中依然至关重要,尤其是在法庭审理和医疗决策等严谨场景中。随着技术的进步,一些精度要求较低的任务很快会被AI取代。未来的工作将会越来越多地依赖于AI的辅助,而作为人类的我们必须在这一技术浪潮中重新审视自身的角色与责任。
综合这些声音,我们可以看到,当前的AI浪潮不仅仅是技术的简单应用,而是对人们工作方式、思维习惯和伦理判断的深刻挑战。在这个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如何找到一条合理的道路,使AI与人类的智慧形成合作共赢的局面,依然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课题。无论是坚定拒绝AI使用,还是主动适应技术变革,职场人们都在为自己的选择而权衡与抗争。面对未来,我们需要的不仅是对技术的拥抱,更是对于人性与价值的重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