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伟达CEO黄仁勋:中美AI竞争或成“持久战” 未来十年科技格局面临重塑

来源: 小世评选

英伟达CEO黄仁勋近期在一次公开演讲中分享了对中美之间人工智能(AI)竞争的深刻见解。他指出,中国在AI领域发展势头迅猛,是一个“意志坚定、能力超群的国家”,并预测中美这场竞争将成为一场“持久战”,短期内难以判定胜负。这一观点引发了科技界对中美AI实力格局的广泛关注与讨论。

黄仁勋的讲述深入剖析了中国在AI领域的优势。他强调,全球大约50%的AI研究人员具有中国的教育背景,同时在美国顶尖AI实验室中也有大量来自中国的科研人才。黄仁勋指出:“中国不仅拥有庞大的本土人才库,还通过学术交流与产业实践培养了全球性的影响力。”这一论断得到了第三方数据的支持。在保尔森基金会旗下智库Macro Polo的研究数据显示,全球顶尖的AI研究者中,47%本科毕业于中国的高校,而美国大学的这一比例仅为18%。同时,像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院这样的机构在AI论文的发表数量与高被引论文数量方面也始终保持领先。

在演讲中,黄仁勋特别提到,中国在AI研究质量方面的快速突破对国际社会的影响。他提到,斯坦福大学即将发布的《人工智能指数报告》显示,过去一年中,中美顶级大语言模型的性能差距已从2023年的17.5%大幅缩小至仅0.3%。中国在AI专利申请数量上占据全球70%的份额,尤其在生成式AI应用的实际落地速度方面展现出了强大的实力。黄仁勋提到,电商、医疗和金融等多个领域迅速涌现了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方案,催生出“量变引发质变”的发展趋势,这让全球对中国AI的发展路径有了新的认知。

尽管如此,黄仁勋对中美之间的技术竞争态势持审慎态度。他指出,美国在基础研究的能力、芯片制造技术以及开源生态创新等领域仍然有着显著的先发优势。中国正在通过政策的支持以及企业的积极投入,快速缩小这些差距。黄仁勋认为,AI竞争不仅仅是技术的比拼,更是产业链的韧性、应用场景的适配性,以及全球合作能力的综合较量。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专家也对此表示认同,指出中国在AI治理框架的构建和垂直领域的商业化探索方面,正在逐步形成自身独特的竞争优势。这表明,尽管面临挑战,中国的AI产业已经从“追赶者”的角色逐渐转向了与国际巨头“并跑”的阶段,甚至朝着“领跑者”的目标迈进。

目前,全球的AI产业正经历“千模大战”之后的新阶段,黄仁勋的看法不仅反映了美国科技领袖对中国AI崛起的警觉性,同时也接受了在技术全球化背景下,竞争与合作在现实中并存的复杂性。截至2023年,中国的AI产业在数据处理、算法效率和应用创新等诸多领域都已取得显著成就。随着这一态势的深化,这场被黄仁勋定义为“没有终局”的持久战,可能将重塑未来十年全球科技的权力版图。

未来,作为全球两大科技强国的中美,如何在经济利益与科技利益、竞争与合作中找到平衡,将是一个复杂的课题。不论是推动技术进步,还是促进全球价值链的整合,都需要在合作的基础上进行理性的竞争。只有通过持续的创新和实质性的协作,各国才能在AI技术的浪潮中,实现共赢与可持续发展。因此,面对黄仁勋所说的“持久战”,全球范围内的科技领导者们应当保持警觉,同时警惕过度的竞争可能带来的技术壁垒和政策封闭,从而在变幻莫测的科技局势中寻求共生之道。

相关阅读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