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1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了一场备受瞩目的专题新闻发布会。在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新闻发言人谢少锋就我国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最新进展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介绍。此次发布会吸引了科技部、国资委等多部委代表的参与,展示了我国在人工智能终端产业领域的显著进展。
谢少锋强调,我国智能终端产业在技术研发和市场应用上取得了里程碑式突破。据了解,诸多国产厂商自主研发的AI手机、AI电脑、AI眼镜等创新产品,已经形成了超过100款的产品矩阵,标志着我国智能终端产业正式进入"智"变的新纪元。这一进展不仅在数量上体现了产业的蓬勃发展,更在技术层面上体现了我国智能终端的综合能力和竞争力。
人工智能的核心技术突破是推动这一里程碑的重要因素。数据显示,搭载国产AI芯片的智能终端,算力已达45TOPS,而系统所使用的大模型参数量则突破了70亿。这一系列数据的背后,是华为、小米、联想等头部企业的辛勤耕耘。截至2023年第一季度末,这一些企业已经推出了107款搭载自主可控人工智能芯片的终端设备。可以看出,这些企业不仅完成了"芯片-算法-操作系统"的全栈式AI能力构建,还在基础功能上实现代际提升。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国产大模型在终端侧的适配率较去年同期提升了42%。随着昆仑、紫东等国内大模型的不断推广,已经在30余款旗舰机型上实现了端云协同部署。这种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扩展了AI在智能终端上的使用场景,从语音交互到图像识别,再到工业质检等垂直领域,智能终端产品的功能正愈发多样化,深度应用能力愈加明显。
产业协同在这一进展中同样发挥了关键作用。工信部牵头成立的“智能终端AI创新联合体”已经成功聚集了268家成员单位,共同攻克了7nm制程AI加速芯片、多模态交互系统等12项关键技术。这一产业链的协同创新,极大提升了我国智能终端产业的整体实力。根据相关统计,涵盖京东方柔性OLED屏幕、韦尔半导体图像传感器、歌尔智能声学模组在内的核心元器件国产化率已达到76%,这为我国智能终端产业稳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谢少锋还特别提到,我国已建立了全球最完整的消费电子产业链条。以联想天津工厂为例,其“量子线”通过AI视觉检测将产品良率提升至99.97%,这不仅体现了智能制造的实力,也彰显了智能产品的双向赋能。
市场层面上,搭载AI功能的终端设备在消费者中的接受度不断上升。市场研究机构IDC的数据显示,2023年搭载AI功能的终端设备激活量同比增长了320%。在这一背景下,二季度消费电子市场环比回暖达12.6%。尤其是在使用频次方面,AI手机用户日均唤醒智能助手的次数达到了17次,影像处理、内容创作和智能客服等功能成为了最受欢迎的应用。
在政策的支持上,我国正加速推进“人工智能+”行动。通过揭榜挂帅机制,重点突破多模态交互、端云协同学习等关键技术,进一步推动整个产业的技术提升与发展。同时,工信部将联合产学研机构建立AI终端评测标准体系,计划在年内发布《智能终端人工智能性能测评规范》,以引导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展望未来,随着政策支持的不断加强、生态系统的逐步完善和市场需求的不断释放,我国人工智能终端产业将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AI技术的进一步赋能将推动新型工业化的进程,提升我国在全球智能终端市场的竞争力。可以预见,未来的智能终端产业将以更加丰富的产品和服务来满足日益多元化的消费者需求,积极推动社会的经济与技术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