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今天,新一代青年正在以崭新的思维和勇气拥抱这一技术革命。沈君豪,作为一名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的计算机科学专业的本科生,正是这个新时代的重要一员。以他的故事为切入点,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新一代AI青年如何在前沿科技与社会需求之间搭建桥梁。
沈君豪于2002年出生,2021年进入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他的AI之旅从大一时参加世界人工智能大会起步,在那里,他意识到人工智能可以为教育公平提供支持,这一顿悟激励着他深入探索这片广阔的领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调研“模速空间”时所说:“人工智能是年轻的事业,也是年轻人的事业。”沈君豪正是这一论断的实践者。
在本科学习期间,沈君豪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积极学习并参与科研。他不仅阅读了大量经典教材,参加各种学术交流,还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了多个研究项目。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他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包括NeurIPS 2023因果结构学习挑战赛的国际冠军以及2024年中国计算机学会大学生学术秀本科组的冠军。这些成就不仅代表了个人的努力,也彰显了华东师范大学在培养AI人才方面的优势。
沈君豪的研究重点在于智能教育。面对传统教育评估方法的缺陷,他提出了“符号认知诊断”的创新方案,以更好地表达学生能力与反馈之间的关系。这项研究尝试在深度学习算法与教育心理学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目的在于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学习状态。经过初期的探索与实验,尽管面临诸多挑战和失败,他最终找到了可行的方法,成功将理论付诸实践。
他在“超图认知诊断”项目中利用超图结构,努力提升个性化学习推荐的精准度。这些研究项目不仅在学术界得到了认可,也为上海市教委的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了重要支持,帮助教师实现了教学的个性化与精细化。
除了学术研究,沈君豪还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他所参与的乡村教育振兴项目,让AI知识走进了云南的贫困地区。通过线上授课,他将大语言模型的科普课程带给了寻甸的学生们。尽管面对设备和认知的限制,他依然创造性地设计课程内容,使得这些新技术能够适应学生的需求。看着孩子们在课程中展现出的好奇与热情,沈君豪感受到,自己的努力是有意义的,也为了更广大的教育公平贡献出一份力量。
在最近的国际知识发现与数据挖掘大会上,沈君豪与来自各领域的专家学者深入交流,探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研究范式变革。人工智能不仅提升了科学研究的效率,同时也要求科研者具备更广泛的协作能力。他意识到,目前的科学研究需要跨越个人或小团队的界限,要依赖于高校、企业及研究机构之间的紧密合作,才能实现技术的高效落地。
未来,沈君豪希望在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学院继续深造,专注于多模态模型推理的研究。他的长远目标是推动人工智能在教育等实际场景中的嵌入,为人类生活带来更多可能性。在他的愿景中,技术不仅仅是工具,更是激发人类创造力、提升生活品质的力量。
对于新生代的AI从业者,沈君豪认为,最重要的是培养不断学习与迭代的能力。在这个快速变化的领域,青年人需要从海量信息中找出真正的问题和需求,灵活运用人工智能工具进行创新。面对失败与挫折,他强调勇气与韧性的重要性。每一次失败都在为成功铺路,真正的突破常常是由一系列失败积累而成。
沈君豪的故事是新一代AI青年的缩影,代表了无数年轻人对人工智能领域的探索与追求。无论是在科研、教育还是社会实践中,他们都在不断挑战自我,推动科技进步。人工智能不仅是技术的前沿,更是人文关怀的体现。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沈君豪和他的同行们必将为我们描绘出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