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人工智能(AI)已成为推动制造业智能化升级的重要力量。近年来,中国的制造业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传统的生产方式与管理模式正在被先进的AI技术所重塑。这一转型不仅使得产业链更加高效、灵活,也为企业的创新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在浙江省慈溪市的福达轴承集团有限公司,一个现代化的数字化车间展现了人工智能赋能下的生产新模式。这里的自动化流水线,依靠人工智能的监测和调度,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人力成本。德龙软件科技(天津)有限公司推出的工业生产监测软件,也使得企业能够实时监控各项生产指标,为管理决策提供了数据支持。
打破历史限制,推动技术创新
人工智能的引入,彻底打破了虚拟与现实的界限,极大推动了技术创新的发展。赛迪研究院数字经济首席研究员王宇霞指出,在AI技术的辅助下,科研人员在短时间内发现了数量惊人的新型材料,这体现了AI在研发领域的巨大潜力。这种生产方式的变革,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率,也为新材料的开发和应用提供了可能。
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已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包括基础层、框架层、模型层和应用层。AI通过在制造业的广泛应用,实现了技术和产品的迭代升级,形成了双向赋能的局面。为了促进智能制造的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在支持建设多个国家级的人工智能创新应用示范区,并选择出了一批典型案例,以更好指导产业的智能化转型。
从设计到生产的全流程智能化
根据赛迪研究院发布的研究报告,制造业的智能化升级应围绕研发设计、中试验证、营销服务、运营管理等多个环节逐步推进。王宇霞指出,在改造初期,可优先在技术门槛较低的标准化业务场景中实施,快速实现规模化应用,未来则需将AI深入到设计和生产等核心环节,解决技术与复杂工业场景之间的融合问题。
长安汽车的例子说明了这种全流程智能化的可行性。该公司通过建立一个以数字化和全球协同设计为核心的汽车产品研发云,打破了地域、部门间的壁垒,保障了设计的协调与适配。这一模式不仅提高了研发效率,也有效利用了全球资源,成为制造行业转型的标杆。
大模型引领智能终端的创新
近年来,工作报告强调支持大模型的广泛应用,推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设备的研发与普及。随着以大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市场上的智能终端产品如AI手机、AI PC等日益普及。根据国际数据公司的预测,到2025年,AI终端产品的出货量将显著增长,智能终端市场迎来新一轮的飞速发展。
联想作为全球首家在AI PC端侧部署DeepSeek大模型的企业,正在积极推动其智能终端产品的创新与应用。中兴通讯发布的新型小折叠手机,首次实现了深度集成的AI技术,使用户可以通过简单的指令访问各种应用,这提升了人机交互的体验。
加速智能化转型与深度融合
在推动人工智能和制造业深度融合的过程中,传统工业需要突破依赖于要素投入的局限,借助AI从数据激活、算法优化等多维度推动服务型制造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行业大模型的落地与应用成为新亮点,它们正在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等多个领域实现从设计到生产的闭环应用。
面对人工智能的发展,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包括缺乏行业标准、产品同质化竞争、用户隐私保护等。对此,专家建议应共同建立智能终端的行业标准,促进技术与产品的兼容性;同时,加强硬件与软件的安全技术研发,完善法律法规与监管机制。
人工智能赋能工业转型的进程已经开启,未来的发展将更加依赖于技术、生态和制度的改革与协作。只有在多方合力下,才能实现制造业的全链条智能化转型,推动整个行业迈向更高的智能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