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受控核与人工智能技术学术会议”在廊坊开幕,聚焦核能与AI融合新路径

来源: 小世评选

2025年4月21日,备受瞩目的第四届“受控核与人工智能技术学术会议”在河北廊坊隆重开幕。本次会议由中国核学会指导、中国核学会核与等离子体物理分会主办,奥集团承办,吸引了来自核能与人工智能领域的200多位顶尖专家、学者和科研人员齐聚一堂,目的是为了探讨如何加速核能技术的有效发展路径,以及寻求全球能源转型的新思路。

会议的日程安排为期三天,涵盖了多场学术研讨,专家们聚焦于自人工智能在核能领域的多种应用,尤其是在装置运行控制、工程技术和数据分析等关键环节的潜能。此次会议是对核能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探索,旨在推动这两个领域的协同发展。

在会议举行前不久的4月16日,奥集团的能源研究院取得了一项重大的技术突破,其球形环氢硼装置“玄龙-50U”国际上首次实现了氢硼等离子体100万安培的放电。这一成就不仅在技术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也为中国在国际核研究领域的位置提升插上了翅膀。

奥能源研究院院长刘敏胜博士在开幕致辞中详细介绍了“玄龙-50U”实验的关键突破。他表示:“此次兆安电流实验的成功,克服了等离子体电流产生及维持过程中的技术难题,使得等离子体电流一举达到了1MA,温度更是达到了4000万度。这是全球首次实现兆安级氢硼等离子体的放电,充分验证了氢硼燃料在磁约束条件下高参数放电的科学可行性。”这一成果标志着中国在球形环氢硼研究上迈入了新阶段,成为引领国际研究潮流的重要力量。

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党委书记李永革在会议开幕式上也表达了对这一突破的高度肯定,他表示:“‘玄龙-50U’的成功实现,是国家在受控核技术研究中取得的重要进展,必将激激情科研人员的干劲与信心,未来的受控核技术突破有望从根本上解决人类所面临的能源问题。”

奥集团近年来在智能化的应用探索上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借助数字孪生等先进理念,加强了对反应堆全生命周期的管理。这一系列努力为球形环氢硼技术的研发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等离子体破裂预测方面,奥建立了强大的数据数据库并上线了精确模型,预测的召回率达到83.3%,误报率仅为5.3%,能够提前30毫秒进行预警。奥还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在中性束调优领域取得了超过90%的准确率。展望未来,奥计划在2025年扩展参数范围预测并成功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从而为领域的发展增添动力。

为了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方面进一步深化,奥已制定了多层次的实施策略,2025年将进一步优化为“5+N”实施方案。“5”指的是智能控制、智能体、数字孪生等五个方向,努力解决奥面临的核心问题,而“N”则包括了与人工智能相结合的等离子体破裂预测、中性束调优、诊断集成分析等多个应用项目。结合外部大模型技术的发展趋势,奥将进一步发挥“数据-应用”两端的优势,为自身发展开辟新的路径。

奥集团还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高等院校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并联合成立智能实验室,开展物理与人工智能学科的跨界研究,以培养行业所需的高端人才,从而全力加速技术突破的进程。

会议期间,与会专家还对奥能源研究院的实验室进行了实地参访,详细了解了奥在核能研发方面的实力与潜力。正如追溯奥集团的研发历程所展现的那样,自2017年进入能源研究领域以来,奥已经累计投资数十亿元,汇聚了300多人的国际高层次研发团队,形成了强大的科技力量。作为我国首座中等规模球形环物理实验装置,经过四年稳定运行的“玄龙-50”在2024年完成了升级,快速跻身大型磁约束实验的前列。

此次“玄龙-50U”装置的100万安培放电突破,为中国在全球核研究领域的崭露头角奠定了基础。相较于美国和日本的研究机构,奥集团的这一成就使其跻身于国际前沿行列。

此次会议的成功举办不仅为核能与人工智能领域的科研人员提供了一个交流与分享的,也为两大领域技术的融合应用开辟了新的契机。随着核技术与人工智能的不断深度融合,奥集团期待与各方共同努力,加速推进全球能源结构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进程,携手面对人类面临的能源挑战,为未来创造更大的可能。

相关阅读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