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国家图书馆启动智慧图书馆体系建设,推动古籍数字化服务与资源共享

来源: 小世评选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国家图书馆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了“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建设”项目,旨在实现公共文化数字资源之间的无缝连接。这一项目不仅是对传统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升级,也是对古籍保护和利用的创新探索。今年,中华古籍资源库正式转型为中华古籍智慧化服务,标志着国家在古籍数字化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

在新的上,读者们可以通过简单的点击实现古籍的文言文与白话文的对照翻译。例如,第十卷的《昌黎先生集》中的描写,生动展现了河神徒手劈山的壮丽场景,读者通过AI大模型的支持,可以轻松理解文中的深意。该智慧化服务目前已经整合了来自全国各省级图书馆的4400多种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和超过1万种古籍资源,成为推动古籍数字化和资源共享的重要工具。

除了古籍资源的整合,国家图书馆还利用区块链技术,推动各个图书馆之间的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效率。这一技术的应用不仅提升了数据交换的准确率,还为未来智慧图书馆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从3300多家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到5万个分馆,新型的公共文化空间如城市书房和百姓书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新时代下焕发出新的活力。国家图书馆希望通过这一体系的构建,让所有人无论身在何处均可实现终身学习。

在智慧图书馆建设中,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贯穿服务的各个环节,显著提升了图书馆的工作效率。例如,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采用的“采编图灵”系统,使得新书的上架流程全程智能化,传统的16道工序成功简化,大幅提升了日均处理量。通过这一系统,图书馆在上架新书时,仅需少量人工干预,便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大量的新书上线。

浙江图书馆之江馆引入的智能还书分拣系统,采用了先进的识别技术,书籍归还后能迅速被传输到分拣车。该系统每小时可完成1500册图书的归还和分拣,分拣准确率也提升到了99.8%,很大程度上超越了人工识别达到的标准。这一创新极大地缩短了读者的等待时间,同时也增强了图书馆的管理效率。

现代图书馆逐渐向智能化和个性化发展。通过视觉盘点技术的应用,图书馆内的图书都有了自带定位功能。当读者在寻找某本书时,只需通过手机导航,便能迅速找到所在书架的位置。如此一来,读者在寻找书籍的过程中不仅节省了时间,也享受到了更为便捷的服务体验。

人工智能的运用还提升了书籍推荐系统的智能化程度。根据后台借阅记录,图书馆能够实时分析读者的阅读习惯,实现个性化的书籍推荐。这样的智能服务,不再是单一的借还书籍,而是转型为一场关于知识和信息的智能对话,让读者在图书馆中找到更适合自己的书籍。

随着智慧图书馆建设的深入推进,这些新技术的应用将不断推动传统图书馆的变革,创造出更加丰富的文化场景和学习环境。在未来,智慧图书馆将不仅仅是存放书籍的地方,它更将成为知识传播的中心、文化交流的舞台以及终身学习的社区。随着这些计划的实施,期待未来的图书馆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吸引更多的人走进书的世界,培育全民的阅读习惯和文化自信。

国家图书馆及各级图书馆的携手奋进,将为公众提供更为丰富的文化资源,激发出更为广泛的阅读兴趣和学习热情。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让我们一起期待智慧图书馆带来的无限可能,踏上阅读新征程。

相关阅读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