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近期的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强调,要“促进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与高质量发展”。这一表态为我国民营企业在科技创新领域的进步注入了信心和动力。从2025年第一季度的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来看,我国民营企业在人工智能(AI)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在生成式AI和智能机器人的快速发展中,民营企业展现出强大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实力。
截至2025年3月,全国登记在册的民营企业已超过5700万户,约占企业总量的92.3%。一季度,全国新设民营企业达到197.9万户,同比增长7.1%,这一增速超出过去三年的平均水平。同时,新设的“四新”经济(新材料、新能源、新动能、新技术)相关民营企业数目也达到了83.6万户,占同期新设民营企业总量的四成以上,十分可观。这些数据都表明,民营经济在我国经济中占据日益重要的地位,并继续推动科技创新的发展。
作为推动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力量,民营企业凭借其独特的市场敏感度、灵活的实施能力和高效的创新机制,在人工智能的研发与应用中展现了强大动力。例如,宇数科技在“四足机器人”的研发上取得了突破,宁德时代则从传统电池制造商转型为工业4.0标准的建设者,比亚迪则跨界成为城市能源AI调度的关键参与者,寒武纪则在AI芯片设计与算力基础建设方面取得技术创新。这些企业的成功案例充分证实了民营企业在推动人工智能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特别是在美国对中国加征关税的情况下,我国的AI产业面临着一定的压力。这种外部因素的影响促使企业在核心技术上的自主创新成为当务之急。民营企业在此过程中开展了一系列创新实践,聚焦于算力、算法和数据等关键领域的突破。
算力是提升人工智能应用性能的基础设施。民营企业在AI芯片的研发上应加大投入,探索新型计算架构,比如光子与量子计算相结合的新方法,以解决当前在能效比、算力密度和通用性等方面的技术瓶颈。同时,应积极推动高性价比AI芯片的研发,以满足中小企业的需求,并通过建设公共算力服务,借助云服务开放算力资源,降低中小企业的使用门槛。
在算法创新方面,民营企业要加大对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算法的投入,尤其是在大规模数据处理和多模态学习等方面的探索。这不仅能够提高AI技术的应用效果,还能有效应对数据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以自然语言处理为例,开发高质量的多语言语料库和深度学习模型是实现跨语言理解的重要保障。
第三,在数据的提升和整合方面,民营企业应积极建设高质量的数据集,解决数据来源分散、缺失值和冗余信息等问题。通过建立相关标准和,推动数据格式的统一与共享,为AI算法的展开和应用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保证。
,为了推动场景化应用的落地,民营企业需要挖掘并聚焦于行业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在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等各大领域,AI技术的融合与应用能够极大提升效率与质量。在工业领域,通过引入智能制造和机器人技术实现自动化生产;在农业中,利用无人机等设备实现精准农业;在服务行业,借助智能服务提升客户体验。这些创新不仅能提高企业自身的智能化水平,更能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
为实现更深层次的产业转型,民营企业则需构建一个融合技术、资源与应用场景的生态系统,整合各方力量,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切实的创新与实践。通过跨行业的合作,以及的支持和政策引导,形成一个开放式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生态系统,将有助于我国在全球人工智能领域树立更为坚实的地位。
民营企业具备强大的创新活力和市场适应能力,正日益成为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生力军。随着核心技术的不断突破与应用创新的深入,未来民营经济将在推动我国人工智能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进一步促进科技自立自强,实现高质量的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