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移动在近期举行的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正式发布了一项引人注目的新技术,即存量手机直连卫星技术。此次技术是中国移动与中信科移动及银河航天共襄的成果,旨在通过激活现有手机资源,显著降低卫星通信的成本,同时缩短研发周期,以满足地面控制和升级的需求。
创新技术概述
传统卫星通信技术多依赖于昂贵的设备和复杂的基础设施,然而透明转发架构的推出,将大幅度减少这些成本。透明转发架构相较于星上再生架构,具备研发成本低、能够实现灵活的地面控制及升级等特点。这一技术的可能性为充分利用存量手机资源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会,推动了移动通信发展的新方向。
不过,该技术在实际应用中也面临一定挑战,尤其是在馈电链路的复杂性上。时频偏问题成为技术实施的首要障碍。中国移动及其合作伙伴在这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采取了动/静态时域补偿技术来应对这一挑战。
动/静态时域补偿技术的应用
动/静态时域补偿技术的核心在于其能够根据卫星的动态状态实时调整信号,从而提高信号的可靠性和传输质量。在卫星数量较少、覆盖范围有局限、发射功率较低的情况下,基站能够通过实时更新动态参考点进行高精度的动态时域补偿。而在卫星数量充足、覆盖范围广、发射功率较高的环境下,基站则可以采用静态值补偿,从而降低对计算资源的消耗。这种灵活的处理方式使得存量手机直接连接卫星通信变得更加可靠和高效。
挑战与解决方案
除了时频偏问题之外,存量终端的发射功率有限以及国内现有天线阵列能力不足,也是该技术应用落地的另一大挑战。中国移动此次推出的基站样机,采用了4平方米的卫星天线进行技术验证,利用更为精准的时域补偿算法来优化链路余量。这一技术的突破,不仅降低了对卫星天线的要求,还通过创新的频偏补偿增强技术和随机接入增强技术进一步提升了性能。
通过这些技术创新,中国移动的存量手机直连卫星技术具备了更强的实用性,加速了在各种场景下的应用能力。
5G NTN 的发展历程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移动在推动5G NTN(Non-Terrestrial Network)技术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自2022年和2023年分别完成全球首个运营商5G NTN技术的外场验证,以及我国首款5G NTN手机终端直连卫星的实验室验证以来,中国移动一直在不断推进这一领域的研究与应用。2024年2月,更是成功发射了“中国移动01星”和“星核验证星”等试验星,这为后续技术的推广提供了有力支撑。
同年,中国移动还完成了全球首个手机直连高轨卫星 IoT-NTN实时语音的实验室验证。这一系列的技术和实验不仅展现了中国移动在卫星通信技术领域的前瞻性布局,也为实现“天地融合”的通信网络提供了坚实基础。
未来展望
中国移动表示,存量手机直连卫星技术的推出,是其“天地一体”规划的重要成果。通过这项技术的突破,中国移动希望能够进一步巩固和扩展其在全球卫星通信市场中的领导地位,推动相关应用的普及,如物联网、智能城市、灾后救援等领域的具体应用场景。
未来,我们可以期待该技术在更广泛的场景中发挥作用:无论是在偏远地区的应急通信,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提升移动网络的速度和可靠性,存量手机直连卫星技术都将为我们带来更多可能性。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该项技术将不仅仅是通信手段的升级,更会为移动互联网的未来发展打开新的维度。
中国移动推出的存量手机直连卫星技术,不仅在技术创新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而且在实际应用中也为解决各类通信难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随着技术的深化发展,将在未来的通信行业中引发新一轮的变革与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