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16日,合肥迎来了首次量子计算人才培养研讨会,此次会议由中国通信学会量子计算专业委员会主办,聚集了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大学、中国海洋大学、蚌埠医科大学等20余所高校的教师和专家,共同探讨中国量子计算人才培养的自主发展路径。
随着量子计算技术的迅速发展,教育体系的建设和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本次研讨会的目标是汇聚各方智慧,推动量子计算在中国的教育进程,帮助学生掌握这一前沿科技领域的核心知识,并培养相应的创新能力。
在会议上,本源量子科技(合肥)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本源量子”)发布了重要声明,强调将持续为高校提供量子计算机的使用资源,以支持教育机构的科研发展。安徽省量子计算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赵雪娇表示,目前已经有超过60所高校采用了本源量子的自主量子计算教育系统,其中包括北京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厦门大学、安徽大学等。这一系统的推广,标志着我国在量子计算教育领域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教授、本源量子首席科学家郭国平在会上说明,“我们捐赠‘本源悟空’的免费机时,希望在座的学生能够早日接触和使用中国自主研发的量子计算机,掌握量子计算的基础知识,同时提升他们的科研能力,从而实现更多的量子计算创新成果。”这番话不仅体现了对教育的重视,同时也展示了对未来科研潜力的期待。
“本源悟空”量子计算机是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三代超导量子计算机,具有极高的技术水平和可编程性。它搭载72位自主超导量子芯片,通过本源量子计算云向全球用户开放使用。自2024年1月6日正式上线以来,“本源悟空”已吸引了来自139个国家和地区的超1800万人次访问,并成功完成超过32万个量子运算任务。这一数据不仅证明了“本源悟空”的技术实力,也显示了其在全球量子计算领域的重要地位。
此次研讨会还探讨了量子计算教育的多种模式和实践,包括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课程设计与科研项目相结合,短期与长期培养等多种方式。与会专家一致认为,量子计算人才的培养需要多方合作,既包括高校的理论教育,又包括企业的实践培养,行业、学界的深度融合将是未来发展的关键。
量子计算作为一种颠覆性的计算方式,正逐渐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的新焦点。各国都在加大对这一领域的投入,以期占领先机。中国在量子计算领域已取得一定成绩,但在人才培养方面仍然面临巨大挑战。因此,如何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量子计算人才培养体系,是本次研讨会探讨的另一重要议题。
与会的专家们提出,建议从多方面入手,推动量子计算人才培养的全面发展。在高校课程设置上,应当增加量子力学、量子计算的相关课程,并加强实践环节的设置,确保学生在掌握理论的同时能够进行实际操作。建议鼓励高校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实习、项目合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科研水平。,应该加大对量子教育的政策支持,设立相关奖学金和研究基金,激励学生参与到量子计算的研究与开发中。
此次会议的成功举办,为中国量子计算的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通过校企合作、科研互动以及教育体系的完善,中国的量子计算教育必将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推动自主创新,同时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贡献力量。
随着全球科技竞争的加剧,量子计算领域将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相信经过此次研讨会的交流与合作,中国在量子计算人才培养方面将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为我国在全球量子计算领域争取更多的主动权。各高校及科研机构的积极参与,将为中国量子计算的自主发展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