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帆星座”完成三批卫星发射,计划热推数字化卫星制造新模式

来源: 小世评选

近日,关于“千帆星座”的最新进展引发了广泛关注。根据IT之家1月15日的报道,截至1月13日,“千帆星座”已成功完成三轮组网卫星的发射,而第四轮组网卫星的发射也在紧锣密鼓的筹备中。这个庞大的卫星网络不仅提升了全球通信的能力,也为数字化卫星制造模式的创新奠定了基础。

作为“千帆星座”项目的核心参与者,上海格思航天科技有限公司在长三角地区建立了首个卫星智能制造数字化“灯塔工厂”。这一工厂采用了先进的智能制造技术,使卫星制造的效率大幅提升。据了解,传统工艺制造一颗卫星通常需要两到三个月时间,而通过G60卫星数字工厂的智能化推动,年产量可达到惊人的300颗卫星。这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也为后续的卫星发射提供了充足的保障。

上海市近日发布的《上海市促进商业航天发展打造空间信息产业高地行动计划(2023—2025年)》指出了该市商业航天发展的战略目标。计划中强调,要围绕“上海星”和“上海箭”的双目标,完善从卫星研制、运载发射到在轨交付与管理的全产业链服务。上海也提出引进和培育10家重点商业航天企业,支持一批民营“专精特新”企业,以期在未来实现空间信息产业规模超过2000亿元的宏伟愿景。

在“千帆星座”的构建与运营中,上海垣信卫星科技有限公司已经陆续完成了三轮“一箭18星”的组网卫星发射任务。垣信卫星高级副总裁陆犇表示,根据现有规划,“千帆星座”一期将发射648颗卫星,目的是将地面生成的通信信号通过透明转发的方式传输至空中。而在二期规划中,计划再发射648颗卫星,最终使整体规模达到1296颗,实现在轨上对通信信号的转发。预计到2025年,“千帆星座”将能够为交通运输、智慧农业、应急救灾和低空经济等多个重要领域提供强有力的数字化服务支持。

中国的商业航天事业正在迅速发展,不仅仅局限于“千帆星座”一个项目。在国家层面上,已经规划了多个“万星星座”计划。其中,第一个计划是由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有限公司牵头的“GW星座”,预计将构建一个包含1.3万颗卫星的中国星链主体;针对“千帆星座”的“G60星链”计划,旨在由上海等长三角九大城市共同打造一个卫星互联网产业集群,预计到2030年底将实现1.5万颗卫星提供多业务融合服务;,“鸿鹄-3”星座则是由上海蓝箭鸿擎科技有限公司牵头,计划在160个轨道平面上发射共计1万颗卫星。

通过这一系列的计划及其实施,我国已经在全球商业航天领域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不仅反映了技术的进步,也展示了企业之间的合作和政策的支持。

在未来,随着“千帆星座”的实施与其他星座计划的推进,将形成一个更加完善的空间信息服务网络,这将为各行各业带来深远的影响。而数字化卫星制造的模式也有望在这场变革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引入智能化制造技术,未来的卫星制造将更加高效、灵活、经济,从而为我们开创一个全新的航天时代。

“千帆星座”的每一步发展不仅是技术上的突破,更是我国在全球航天领域竞争力增强的标志。在未来的日子里,业界期待能看到更多的创新与成果,为人类探索宇宙和通信技术的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关阅读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