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工智能企业突破2400家 核心产业规模超3000亿元

来源: 小世评选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人工智能成为各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北京市作为国家的科技创新中心,正积极推动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根据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的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北京市已注册的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超过2400家,核心产业的规模也首次突破了3000亿元。这一数据的背后,体现了北京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全链条布局和强劲的发展势头。

北京市人工智能企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局面,目前不仅涉及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智能硬件、自动驾驶等多个领域,还形成了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完整产业链。报告中指出,北京在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颇具优势,已构建了2.2万P的公共智能算力,并形成了覆盖广泛的智能算力和绿色算力资源带。通过建设人工智能数据运营,北京市已经汇聚了超过150个高质量数据集,为企业在进行算法开发和模型训练时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支持。

海淀区作为全国唯一的国家级人工智能集群,已经发挥了显著的辐射效应。该集群不仅促进了海淀区内各区的协同发展,更向京津冀区域辐射,助力千行百业的智能化转型。根据统计,北京市大模型备案数量的占比接近40%,领先于全国其他地区。这一现象既反映了企业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模型方面的创新能力,也表明了北京在这一前沿领域的技术领先地位。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局长姜广智表示,未来的两到三年内,将致力于推动至少10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工智能领军企业成长,力争引领相关产业规模突破2万亿元。市将不断加大对人工智能领域的支持力度,从技术创新到多模态发展,各项政策措施将相继出台,以确保行业从业者能够充分利用这片发展沃土。

京津冀三地在人工智能和制造业融合方面也开展了系列协作。尤其是针对制造产线关键材料的研发与产业化,京津两地共同建设了“电子化学品基地”,旨在保障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安全与稳定。目前,仅在京津冀地区,集成电路的企业总数已接近900家,2024年1至11月份的集成电路产量达到了258.35亿块,同比增长了19.8%,销售收入约2600亿元,显示出这一细分市场的蓬勃生机。

对于新能源汽车产业,京津冀区域也积极组织各大企业联合攻关,构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集群,以应对产业链上的“卡脖子”环节问题。例如,三地合作开展了22项关键技术攻关,车载操作系统等已有4项实现规模应用,为推动整个产业的技术进步奠定了基础。同时,京津冀地区的自动驾驶技术经过多年的测试与发展,已经实现了跨域全场景应用,自动驾驶测试里程达到4311公里,累计测试里程超6000万公里,这一成绩在全国范围内名列前茅。

北京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成就,有力促进了经济的持续增长与转型升级。随着智能网联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入,这座城市不仅成为了全国人工智能产业的“风向标”,还将带动相关科技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北京市的人工智能发展蓝图,在未来有望通过持续的创新和政策扶持,实现更大规模的突破与成就。

相关阅读
精品推荐